热图推荐
  • 努力拼搏与内心深处的孝顺
  • 修复型胶原蛋白真假鉴别怎么做
  • 每天十分钟,瞬间美美哒
  • 奶奶的"护身符"
  • 趣丸集团斩获金帆奖双奖 赋能影视漫扬帆出
  • 乘AI东风加速短剧出海,趣丸千音与FlexTV达
  • 趣丸集团AI成果获行业认可 斩获中国AIGC产
  • 【守护者召集】凤庆千棵古树寻主
查看: 102|回复: 0

致同董慧慧:审批狂飙下的创新药,告别“割青苗”方能育“雨林”

[复制链接]

2940

主题

2964

帖子

414

积分

认证VIP

积分
414
发表于 5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2025年,中国创新药在政策加速与资本收缩的“冰火”夹击下步入拐点。在21世纪经济报道“穿越周期·重塑价值”闭门会上,致同咨询生命科学板块主管合伙人董慧慧指出:审批提速虽带来窗口红利,却催生“卖青苗”交易占比飙升至61%;本土药企以全球5%—8%的价值分成输血源头创新,已逼近极限。行业欲破局,必须从“割青苗”转向“种雨林”,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。

  中国药监改革正推动审批效率革命。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审批量逼近2023年全年总量,8.8个月均速几乎追平FDA(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)的7.9个月。与此同时,中企license-out(对外授权)交易额同比增长26%,总首付款增长16%,中国企业出海进入爆发期。她强调,中国企业拥有FIC(同类首创)管线的赛道已达22%,成为仅次于美国(38%)的全球第二大创新药策源地,“中国正从跟跑者转型为全球创新药上市的双极引擎之一”。

  董慧慧指出:“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正迎来‘DeepSeek时刻’。正如DeepSeek以低成本、高性能的开源模型挑战AI巨头,中国创新药企也在通过更低成本创造相同甚至更优的创新成果,重塑全球医药格局。”

  

  地缘政治风险与欧美监管壁垒下,传统License-out模式难以满足合规与控股权需求。截至2025年Q1,中国药企已完成13起NewCo交易,累计金额超100亿美元,恒瑞医药、康诺亚等头部企业纷纷通过股权绑定实现破局。

  董慧慧分析称:“NewCo具有很强的海外属性——尽管以中国管线为核心资产,但它是一家纯粹的境外本土公司,能将敏感信息锁定于本土主体。中国企业保留股权后,管控力远超传统授权,并可同步获取首付款、里程碑款、特许权使用费及股权溢价。”

  资本市场的低迷已持续三年。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IPO数量同比下滑40%,早期项目估值缩水50%,融资案例数下降38%,单个项目投融资金额较2020年峰值暴跌71%。在生存压力下,生物医药领域临床前项目“卖青苗”交易占比从2020年的28%骤升至2024年的61%。创新与产业震荡的背后,是新药研发风险大、周期长、成本高的现实,如从I期到上市的成功率仅为10.4%。

  董慧慧警示,“本土药企承担早期研发风险,却仅分得全球价值链的5%-8%。跨国药企通过BD提前锁定FIC/BIC(同类最优)项目,首付款仅占潜在价值的3%-5%,中国企业不仅失去未来的销售分成,更丧失了定义全球医药标准的机会。”

  面对“割青苗式”投资蔓延,董慧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:

  政策端,她建议:“设立国家级早期研发基金,通过财政与社会资本联动提供‘里程碑式’资助。试点‘国家战略项目清单’,对涉及重大公共卫生领域的原创靶点实施转让审查,并建立‘中国权益保护标准’,明确规定海外授权必须包含最低比例的中国患者可及性条款。”

  企业端,她建议转型平台生态:“企业需制定从‘项目公司’向‘平台生态’的战略定位转型,构筑技术护城河,仅对非核心区域进行授权。参考百济神州、药明生物从License-out转向共同开发,通过全球化临床能力掌握主动权。创新药不能止步于做全球创新的‘外包基地’!”

  资本端,她呼吁长期主义:“资本须告别‘割青苗’式投资。

  唯有政策、企业、资本三方共同构建‘热带雨林式’医药创新生态,才能实现从‘卖青苗’到‘种森林’的产业升级。”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Powered by Discuz模板 X3.4

© 2001-2015 Comsenz Inc.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Comsenz Inc.  

GMT+8, 2015-4-8 15:14 , Processed in 0.100590 second(s), 10 queries.